栏目:环球见闻 发布时间:2020-12-05 08:38:57
本文摘要:而日本佛教的大功臣圣德太子所订定的十七条宪法,却把以和为贵放在第二条笃信佛法僧三宝之前,可见和对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源为义是源义朝的父亲、也就是后来的幕府将军源赖朝的祖父,平忠正的亲姪子则是另一位大名鼎鼎的平清盛。
笔者整理了关于“大和民族矛盾两面性格!平安时代就废死 直到贵族把武士当走狗”的相关详细内容!
以和为贵与日本的死刑大和民族,以和为贵。如果你接触的是以京都为代表的王朝文化,又读过婉约动人的川端康成作品《古都》,还真的会相信上述说法。
毕竟这种建构于物哀─—一种来自无常的哀愁─—进而发展出来的美学观念,再加上少许佛教思想的价值观,的确很难让人和暴力、斗争联想在一起。
以和为贵在日本初见于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宪法的第一条就写著以和为贵、无忤为宗,人皆有党、亦少达者。以是或不顺君父、乍违于邻里,然上和下睦、谐于论事,则事理自通,何事不成,充分表现出大和民族以对话及不要起争议为最高价值的民族性。毕竟是日出之国,生气当然不能到日落。
不过以京都代表的王朝文化当然不能代表整个日本,古代天皇家的内斗就杀气腾腾,后来发展出来的武士更是把相杀当成重要谋生技能。但是圣德太子一般被认为最重大的功绩,是他作为实质上日本佛教之父的地位,他的外交内政成绩反倒其次。毕竟不管是日莲宗的日莲、淨土真宗的亲鸾或是其他不分宗派的佛教宗师,都毫不隐藏自己对圣德太子的尊崇。
今天日本还有圣德宗这个佛教教派,在民间也常见所谓太子信仰。而日本佛教的大功臣圣德太子所订定的十七条宪法,却把以和为贵放在第二条笃信佛法僧三宝之前,可见和对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
的确,如果检视平安时代以来就废除死刑的事实,日本似乎真的是个和平的国家。但是这种和平只限定于法律上的规定和王朝贵族间的一种优雅意识。这种优雅意识并非建立在对生命的尊重或什麽普世价值,而是基于佛教影响怕杀生造业、或是传统信仰中对于怨灵的畏怖而产生的结果,裡面没有什麽博爱的高尚精神元素。
一方面,在没有死刑的时代,对反乱者的弹压和征讨从未少过,征战过程中造成的杀害死亡亦不在此限。时值平安时代最末期,参与崇德上皇与后白河天皇政争落败的武士源为义和平忠正便遭到处斩,宣告了死刑的复活。源为义是源义朝的父亲、也就是后来的幕府将军源赖朝的祖父,平忠正的亲姪子则是另一位大名鼎鼎的平清盛。当时朝廷对两人处以死刑,让平清盛监斩自己的叔叔就算了,还命令源义朝监斩自己的父亲。
死刑的复活首先施行在当时被视为天皇家番犬的武士身上,朝廷甚至发布这种违背人伦的命令。可见这些崇尚洁淨,因为害怕死亡带来的污秽而不动用死刑的贵族们,其实起心动念为的只是利己的精神洁癖,当对象换成他们认为根本是人间以下的武士时,动用死刑或杀害就没那麽大件事了。
况且武士日常以动武和杀生为业,本身又是平安贵族每天脱离现实、一味追求优雅和精神主义所产生出来的反抗势力,因此在平安末期死刑复活后,后来的武士政权也继续沿用这种刑罚。
关于日本文化中对于清淨的思考,我们会在另一章作讨论。但是崇尚武力的武士夺得政权后,除了像足利尊氏、德川家康这种拥有绝对个人魅力的独裁英雄型领袖外,其实就连所谓的幕府,只要进入安定时期就毫无例外地变成群体决策型态,其精神类似于今天的合议制。由此看来,就连尚武的武士们,都无法挣脱和的控制。
从平安王朝文化延伸出来的贵族爱好和平精神,讲难听点就是一种假掰,是不想让自己双手染血和让死亡的污秽靠近自己的假高尚而已。这种假掰并没有渗透到一般的平民阶层。
出现于江户时代的歌舞伎剧目《棺原传授手习鑑》,描绘的虽然是知名的棺原道真被中伤流放后抑鬱而终,最终在其子棺秀才的时候获得平反的故事,但是其剧情却与正史不同,并非将政敌流放到外地,而是在道真死后,藤原家还派出杀手打算干掉仇人之子,甚至出现下人为解救棺公后代砍下自己儿子首级,欺骗前来灭口的追兵这种惨烈情节。
可见日本人与中国人、台湾人相较并没有比较文明理性,所谓的和绝不是我们现代人所主张的和平精神,而是另一种有趣的精神构造。
英国真的承认巨石阵是假的吗,大家都惊叹于古代人是如何让人不敢置信技术建造巨石阵
环球见闻2020-12-05
死爹狂魔徐海星,当年的《中国好声音》这档综艺节目可谓是火遍了全国
环球见闻2020-12-05
环球见闻2020-12-05
环球见闻2020-12-05